国际分析化学SCI期刊《Analyst》和《Analytical Methods》导航
-
-
《Analyst》,ISSN 0003-2654,是国际上著名的、历史悠久的主流分析化学期刊之一,1876年创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缩写RSC)出版,每年出版24期。《Analyst》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影响力较高,致力于发表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科学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本原理的发现、创新及应用文章。2012年SCI影响因子为4.230,近五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4.119,2012年即年指数(Immediacy index)为0.816。
《Analyst》编委会由主编、编辑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组成。现任主编是美国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May Copsey博士;编委会由11名国际著名分析家组成,其中美国和欧洲各4位,另3位来自亚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兰群研究员是该刊亚洲区副主编之一;顾问委员会有25名国际知名学者,其中3名来自中国大陆,分别是浙江大学方群教授、湖南大学王柯敏教授和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张新荣教授还兼任该刊亚洲区副主编。中国的4位学者都是从事仪器分析与生物分析相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Analyst》主要栏目有:通讯(Communications)、研究报告(Full research articles)、评述(Review articles)。其中,“评述”涉及分析科学与生物分析领域的方方面面,按内容分为综合性评论(Critical reviews)、袖珍性评论(Mini reviews)及指南性评论(Tutorial reviews)。该刊主要发表以下三方面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成果。①生物分析科学:包括分子识别和生物化学,免疫学、基因分析方法学和技术,用于诊断学、生物传感器、生物标志物、生物材料和生物信息学的微型化装置;②分析纳米科学:包括纳米科学技术中有关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发展,用于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和医学临床诊断中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和应用;③能引导尖端仪器和方法研发的先进分析体系研究:包括系统分析、多维分析及有关前沿分析的原理与建模。
《Analyst》强调论文的原创性,论文格式要求严格,审稿周期较快(一个月左右),发表周期较短,“紧急通讯”文章自收稿之日到出版仅需50天,研究论文一般90天。中国学者在该刊投稿,总体上采用率约50%,属于中等偏上难度。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于2009年推出了《Analytical Methods》(ISSN 1759-9660),被誉为《Analyst》姊妹期刊。《Analytical Methods》一经诞生,就赢得了广大分析科研人员的关注,2010年与2011年影响因子分别为1.036、1.547,逐年提高。现任主编是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的Susan Lunte教授。南开大学严秀平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是该刊亚洲区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邹汉法研究员是该刊顾问委员。
两刊比较,《Analyst》注重原创性,关注基本原理的突破与创新,更关注生物分析科学、先进分析体系及纳米分析科学中的新进展;不采用常规的或成熟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文章,除非在理论上或应用方面具有特别创新或重要意义;分析方法或技术的灵敏度或选择性只有较小改善,这类文章也不在接收的范围之内。而《Analytical Methods》可接受任何分析方法或分析过程的文章,主要发表具有明显社会影响的新方法早期应用示范文章,不要求已经过充分验证,但必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能满足未来应用需求。此外,分析科学应用中能够提高分析效率、获得更佳的分析质量及改善化学过程,也是《Analytical Methods》关注的范畴。
2011年,姊妹期刊的前主编Paul Bohn和Brett Paull联袂在《Analyst》发表一文“From discovery to recovery—AnalystandAnalytical Methodsworking together for the analytical community”(Analyst, 2011, 136: 429-430),对两刊的出版理念作了详细说明,对两刊在分析化学领域的作用寄予了厚望。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5
- HTML全文浏览量: 343
- PDF下载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