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Emeralds
-
摘要: 祖母绿是一种高档名贵的宝石,其矿物学名称为绿柱石,化学成分为铍铝硅酸盐。鉴别天然祖母绿和人工合成祖母绿,已成为祖母绿宝石鉴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采用常规宝石学研究方法、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红外光谱技术对天然祖母绿 (包括哥伦比亚祖母绿和巴西祖母绿)、合成祖母绿 (包括助熔剂法合成祖母绿和水热法合成祖母绿) 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祖母绿与合成祖母绿的主要致色微量元素Cr的含量越高,祖母绿的绿色越浓艳;天然祖母绿与合成祖母绿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祖母绿中是否含水、水的赋存状态以及氯的吸收峰,可作为准确鉴别天然祖母绿和合成祖母绿的重要依据。等离子体质谱法化学成分分析不能确定祖母绿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合成,需在常规宝石学检测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祖母绿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及内含物特征,才能准确地鉴别天然祖母绿、水热法合成祖母绿和助熔剂法合成祖母绿。Abstract: As a top-grade and rare gemstone, emerald is a variety of the mineral beryl with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Be3Al2 (SiO3)6. It i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project to identify natural emerald as opposed to synthetic emerald. The routine gemological methods,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bsorp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tudy natural emeralds from Colombia and Brazil and synthetic emeralds made by flux-grown and hydrothermal synthetic methods. The green color of emeral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 Cr (Ⅲ).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d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and synthetic emeralds. This technique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identifying natural and synthetic emerald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tate of water and the absorption peak of chloric ion in emeralds. Chemical compositions obtained by LA-ICP-MS alone can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natural and synthetic emeralds. Therefore, combining the data with routine gemological methods,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and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are essential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natural and synthetic emeralds.
-
氮是土壤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中规定定量分析的54种指标中的必测元素。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的显著特点是样品数量多,而传统的测定地质样品中全氮的含量是采用经典的凯氏定氮法[1-2],凯氏定氮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目前,普遍采用凯氏定氮法对土壤、食品、农产品、饲料以及一些物质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运用经典的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氮含量时,需要通过观察来确定消解是否完全,没有确定的消解温度和时间,需要分析人员观察反应现象来判断,耗费人力、时间,对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凯氏定氮法的消解条件进行优化,包括确定最佳消解温度和时间,便于批量消解,提高分析效率。本文通过选择料液比、温度和时间作为优化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研究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氮的含量的影响。响应曲面法不同于正交设计的线性模型,是一种多元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建立连续变量曲面模型,是一种实验设计的最优化方法[3]。所谓响应曲面法即是将系统的响应作为一个或多个因子的函数,运用图形技术将这种函数关系显示出来,根据直觉的观察来选择实验设计中的最优条件,在工艺优化、产品性质研究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4-9],可为试验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响应曲面分析的方法应用于优化凯氏定氮法消解条件研究,以利于通过控制各因素,实现氮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主要试剂
多孔温控电热板(湖北地质试验研究所),六联定氮蒸馏装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400 g/L)、硼酸溶液(200 g/L)、混合加速剂(硫酸钾+硫酸铜+硒,质量比100 : 10 : 1)、盐酸标准溶液(0.005 mol/L)、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等。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无氨水。
1.2 实验样品
本实验所用样品为土壤标准物质GBW 07423,氮标准值w(N)/10-6的不确定度为1300±100。
1.3 实验方法
称取0.1~0.5 g土壤样品于50 mL比色管中,在2 g混合加速剂的共存下,用5 mL浓硫酸煮解氧化,试样中的氮转化为硫酸铵,再加入30 mL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后,加热蒸馏逸出的氨,经硼酸溶液吸收,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并计算出试样中氨的含量[10]。
1.4 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设计
根据响应曲面法的设计原理,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试验,共有15个试验点,变量为称样量与加入硫酸体积之比(料液比,g/mL)、消解温度和消解时间,符号分别表示为x1、x2和x3,响应值为氮的含量w(N)/10-6,符号表示为y,期望获得土壤标准物质GBW 07423的w(N)/10-6标准值时各因素的值。
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建立RSM设计,BBD实验设计是用来评价指标和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合数较少,常用于需要对因素的非线性影响进行研究的试验中。试验因素和水平的选值见表 1。
表 1 BBD实验设计的因素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in BBD design因素 符号 水平 平均值x 标准差Δ -1 0 +1 料液比/(g·mL-1) x1 0.1 : 5 0.3 : 5 0.5 : 5 0.3 0.2 消解温度/℃ x2 230 265 300 265 35 消解时间/min x3 30 60 90 60 30 2. 结果与讨论
2.1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结果
以w(N)/10-6为响应值y,根据Design-Expert V8软件,共设置15个试验点,其中12个点为析因点,3个点为零点,零点试验进行3次,以估计误差。采用BBD建立RSM设计,选择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11],BBD设计及结果见表 2。
表 2 BBD设计及氮含量的实验值和计算值Table 2. BBD matrix,experimental values and calculated values of nitrogen content试验
编号x1 x2 x3 y 实验值 计算值 1 -1 +1 0 1415 1393 2 0 +1 -1 1341 1350 3 0 0 0 1329 1321 4 0 0 0 1317 1321 5 +1 0 +1 1290 1290 6 -1 -1 0 1286 1264 7 0 -1 -1 1117 1126 8 0 0 0 1329 1321 9 0 -1 +1 1235 1242 10 +1 -1 0 1097 1104 11 0 +1 +1 1345 1352 12 +1 0 -1 1253 1231 13 +1 +1 0 1302 1309 14 -1 0 +1 1404 1412 15 -1 0 -1 1327 1353 2.2 模型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通过对料液比、消解温度、消解时间三因素进行试验优化设计,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得二次多项式方程:
y=1321.29-61.25x1+83.50x2+29.50x3+19.00x1x2-28.50x2x3-54.04x22(1)
响应曲面分析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的二次模型方差分析见表 3。由表 3的方差分析结果可见,模型的确定系数R2=0.9758,说明该模型极显著(P<0.0001),与实际情况拟合得很好,因此该模型可用来进行响应值的预测,试验设计方案正确。各因素的线性效应皆显著,x2x3的交互影响显著,而x1x2的交互影响不显著。并且由式(1)计算获得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如图 1所示,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较小。
表 3 BBD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from stepwise quadratic regression model using BBD design方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模型 108346 6 18058 53.87 <0.0001 x1 30012 1 30012 89.54 <0.0001 x2 55778 1 55778 166.4 <0.0001 x3 6962 1 6962 20.77 0.0019 x1x2 1444 1 1444 4.308 0.0716 x2x3 3249 1 3249 9.693 0.0144 x22 10901 1 10901 32.52 0.0005 残差 2681 8 335.2 - - 失拟项 2585 6 430.9 8.977 0.1036 纯误差 96 2 48 - - 总和 111027 14 - - - 2.3 最佳消解条件的计算
在料液比取0.3 : 5(g/mL)的情况下,由多元回归方程式所做的消解温度与消解时间交互影响氮的含量的响应曲面图见图 2。对图 2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定最佳因素水平范围,通过计算可得到最佳因素水平z。
根据式(1),令y=1300,求解得(z1,z2,z3)=(0.104,-0.142,-0.0502)。
换算为:
实际值(x1,x2,x3)=(z1Δ1+
1,z2Δ2+ 2,z3Δ3+ 3) =(0.104×0.2+0.3,-0.142×35+265,-0.0502×30+60) =(0.321,260,58.5)
平均值
和标准差Δ值见表 1。 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及计算简便,将最优条件修正为料液比为0.3 : 5(g/mL),在260℃下消解60 min,计算氮含量的理论值为1308×10-6,而标准物质GBW 07423氮含量的标准值为1300×10-6,理论上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
2.4 最佳消解条件的验证
将土壤标准物质GBW 07423在确定的优化条件下进行3次验证实验,测得氮含量的平均值为1310×10-6,氮含量的标准值为1300×10-6,测定值与标准值的对数误差绝对值为0.003,结果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在该消解条件理论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关系,实验获得的消解优化条件是可信的。
为了进一步检验响应曲面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对一些土壤标准物质在优化的消解条件下获得的氮含量测定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见表 4,其对数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1,更进一步证明了在优化条件下进行消解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方法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
表 4 验证试验的结果对比Table 4. Verification tests of the method土壤标准物质编号 w(N)/10-6 对数误差绝对值 氮含量的标准值与不确定度 氮含量的实验值 GBW 07402 630±59 625 0.004 GBW 07403 640±50 648 0.006 GBW 07404 1000±62 990 0.004 GBW 07405 610±31 636 0.018 GBW 07406 740±59 719 0.013 GBW 07407 660±62 648 0.008 GBW 07408 370±54 389 0.022 GBW 07424 1260±110 1308 0.010 GBW 07425 950±100 1002 0.016 GBW 07426 550±60 566 0.023 GBW 07427 720±90 742 0.012 GBW 07428 810±120 872 0.013 GBW 07429 940±100 1002 0.032 GBW 07430 1020±110 1049 0.028 GBW 07446 106 97 0.037 GBW 07447 273±33 318 0.066 GBW 07448 1030±109 1002 0.012 3. 结语
本实验通过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方法,考察了凯氏定氮法中试样料液比、消解温度和消解时间三因素对氮含量测定的影响。二次方程的模型回归显著,且失拟性检验不显著,说明通过本实验所建立的二次回归方程可以反映所考察的三个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试验设计科学合理。由回归方程所做的响应曲面图对凯氏定氮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确定了最佳因素水平范围,通过计算得到的最优条件是:物料比为0.3 : 5(g/mL),在260℃下消解6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氮的含量实验平均值为1310×10-6,实验值与标准值(1300×10-6)的对数误差绝对值为0.003。将该条件应用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氮元素的分析,可以准确控制消解温度和消解时间,提高分析效率,并且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对于大批次的样品同时测定具有实用意义。
凯氏定氮法包括三个部分:消解反应、蒸馏、滴定。本实验设计中的消解条件涉及料液比、消解温度和消解时间三个因素,而仅仅对消解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并不能保证完全准确。在实际生产中,消解条件中加入混合加速剂的用量[12]、控制蒸馏过程中蒸汽的流速和酸碱的污染、滴定误差等实验条件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同样重要,这些条件的优化选择可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
表 1 各种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①
Table 1 Ge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ralds
品种 颜色 滤色镜下反应 紫外荧光特征 折射率 双折射率 内含物特征 SW LW 助熔剂法合成祖母绿 浓艳翠绿色 亮红色 中等黄色 中等粉红 1.557~1.564 0.007 助熔剂残余包体 巴西祖母绿 中等翠绿色 不变色 无 弱黄绿 1.578~1.587 0.009 固相、气-液两相、应力裂纹 哥伦比亚祖母绿 浓艳翠绿色 浅粉红 无 弱黄绿色 1.577~1.585 0.008 固相、气-液两相、气-固液三相、应力裂纹 样品1 中等翠绿色 不变色 无 弱黄绿 1.571~1.581 0.010 气泡 (相)、气-液两相、气-固-液三相、应力裂纹 样品2 中等翠绿色 浅粉红 弱黄绿 中等黄绿 1.571~1.581 0.010 气泡 (相)、气-固-液三相、应力裂纹 ① 表中的内含物特征使用武汉中地学苑珠宝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G-5型宝石显微镜观察;SW-短波紫外光;LW-长波紫外光。 表 2 合成祖母绿、天然祖母绿和祖母绿样品的化学成分
Table 2 Major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synthetic and natural emerald samples
样品 wB/% wB/(μg·g-1) SiO2 Al2O3 Na2O K2O MgO FeO TiO2 Li Be B Cr V Rb Cs H-1 62.2 17.2 0.099 0.0006 0.0004 0.0038 0.014 183 63505 4.39 2530 490 0.32 - H-2 62.0 17.1 0.093 0.0013 0.0003 0.0013 0.013 143 64001 2.67 2501 289 0.17 0.02 B-1 62.3 14.8 2.01 0.016 2.38 0.67 0.013 336 63459 - 647 237 12.1 295 B-2 62.7 13.6 2.08 0.022 2.33 0.70 0.015 279 67719 0.54 1330 304 16.0 503 G-1 64.5 15.0 1.11 0.016 1.28 0.65 0.016 51.8 68519 - 3227 71.5 26.7 56.8 G-2 64.5 14.8 1.11 0.015 1.22 0.61 0.015 43.6 67424 0.028 4680 135 23.5 56.9 样品1-1 63.2 17.3 0.55 0.0005 0.65 0.16 0.0059 49.8 63321 0.50 134 2739 1.04 7.93 样品1-2 62.9 17.3 0.61 0.0009 0.71 0.20 0.0066 52.3 63749 0.28 142 3037 1.14 8.81 样品2-1 61.8 16.5 1.36 0.028 1.42 0.36 0.0057 403 64375 0.63 3131 48.3 53.9 946 样品2-2 61.7 16.0 1.56 0.033 1.65 0.44 0.0051 415 64249 0.36 3404 59.2 61.4 1040 ① “-”表示含量低于检出下限;H:助溶剂法合成祖母绿,B:巴西祖母绿,G:哥伦比亚祖母绿;分析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表 3 祖母绿在6000~2000 cm-1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及归属①
Table 3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characteristics and ascriptions of emerald in 6000-2000 cm-1
基团类型 振动类型 水合频振动 (5500~5000 cm-1) 水伸缩振动 (4000~3500 cm-1) Ⅰ型水 5583天然祖母绿; 5200天然祖母绿缺失;
5442水热法合成祖母绿;
5136水热法合成祖母绿3976, 3439 Ⅱ型水 5272 3665, 3600 Cl- 2940, 2868, 2745, 2472 CO2 2348 ① 表中数据为波数/cm-1。 -
周卫宁.我国水热法生长高档宝石晶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珠宝科技, 2002, 14(2):24-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KJ200202005.htm 严阵.天然祖母绿与合成祖母绿的判别[J].珠宝科技, 1994, 6(2):38-3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KJ402.021.htm 江富建.祖母绿中包裹体及其鉴别之研究[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 1995, 15(6):45-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XT199506012.htm 王昶.波谱分析技术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评述[J].光谱实验室, 2001, 18(3):301-30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PSS200103005.htm 潘兆橹.结晶学及矿物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129. 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170. 李娅莉.天然祖母绿、合成祖母绿和绿色绿柱石颜色的对比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1999, 1(1):50-5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199901011.htm 郭立鹤.用红外光谱鉴定宝玉石——以翡翠为例[J].矿床地质, 1996, 15(增刊):137-13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CDZ1996S1046.htm Wood D L, Nassau K.Infrared spectra of foreign molecules in beryl [J].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67, 47(7):2220-2228. doi: 10.1063/1.1703295
陈振强, 张本宏, 蔡丽.桂林新型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0, 2(4):22-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0004006.htm 石国华.桂林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红外光谱特性及其意义[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1999, 1(1):40-4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199901009.htm 孙主, 李娅莉.俄罗斯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10, 12(1):12-1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1001005.htm 梁婷.祖母绿的红外光谱特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2003, 25(2):10-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GX200302003.htm 李景芝, 郭立鹤.如何区分天然与合成祖母绿[J].中国宝石, 1995(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