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DOAJ 收录
  • Scopus 收录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王登红, 赵芝, 于扬, 赵汀, 李建康, 代晶晶, 刘新星, 何晗晗

王登红, 赵芝, 于扬, 赵汀, 李建康, 代晶晶, 刘新星, 何晗晗.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J]. 岩矿测试, 2013, 32(5): 796-802.
引用本文: 王登红, 赵芝, 于扬, 赵汀, 李建康, 代晶晶, 刘新星, 何晗晗.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J]. 岩矿测试, 2013, 32(5): 796-802.
Deng-hong WANG, Zhi ZHAO, Yang YU, Ting ZHAO, Jian-kang LI, Jing-jing DAI, Xin-xing LIU, Han-han HE. Progress, Problems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Ion-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Resources[J].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3, 32(5): 796-802.
Citation: Deng-hong WANG, Zhi ZHAO, Yang YU, Ting ZHAO, Jian-kang LI, Jing-jing DAI, Xin-xing LIU, Han-han HE. Progress, Problems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Ion-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Resources[J].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3, 32(5): 796-802.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战略调查及研究项目 1212011220804

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战略调查及研究项目(12120112208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登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矿产资源研究。E-mail:lishilin@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618.7;P612

Progress, Problems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Ion-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Resources

  • 摘要: 稀土是中国的优势矿产资源,但真正引起世人瞩目的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尤其是其中的中稀土、重稀土成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中国极其重要、全球罕见的矿床类型。自1969年发现至今的四十多年来,对其成矿机制、富集规律、开采方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方法、资源综合利用及矿政管理等方面评述了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合理评价资源储量、储量优化开采利用方案、加强稀土开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现行的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修改;当前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实行不分单元素矿种的资源分类方式也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建立单元素稀土矿种的评价、管理体系;对于矿业权设置和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今后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 稀土元素(REEs)指包括镧系元素及钇、钪在内的17种元素。稀土元素因其特殊而广泛的用途被誉为“万能之土”、“工业维生素”、“农业激素”、“战争金属”。稀土矿产资源所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需求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关乎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富含铕、铽、镝等其他途径难以获得的、附加值又极高的中稀土和重稀土元素,且开采成本低、矿山生产周期短,在各种稀土矿床类型中独占鳌头。该类型稀土矿床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珍贵资源,一直是按照涉密矿种来对待的。国外千方百计想了解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也试图寻找类似矿床,但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可匹敌者。

    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发现至今的四十多年间,科技工作者对其成因机制、开采技术、矿山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地质勘查规范与现行提取工艺技术相互脱节等问题。本文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方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矿政管理作一评述,分析了地质勘查、开采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1969年原江西九〇八地质大队在赣州龙南地区首次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之后在广东、福建、广西、湖南、云南等地陆续发现,近几年甚至在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发现[2],从而打破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只发育在中国北纬22°~29°,东经106°~119°范围内的传统认识。中国稀土矿床成矿远景区见图 1[3],南岭是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矿集区。

    图  1  中国稀土矿床成矿远景区(据文献[3])
    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logenetic prospective provinces of rare earth ore in China

    随着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积累,确认了一批含稀土矿的岩体形成时代。例如,以往认为加里东期的桂坑岩体、清溪岩体实际上形成于燕山期和印支期[4-5];以往定为燕山期的龙舌岩体和黄沙、黄坊岩体,分别形成于加里东期和印支期[6-7]。也确认了多期次岩体晚期可产稀土矿,如韩坊岩体中的粗粒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奥陶纪晚期(U-Pb年龄为445 Ma),细粒花岗岩则形成于中侏罗世(170 Ma)[8],为良好的成矿母岩;证实了加里东期产稀土岩体的存在,如龙舌岩体(457 Ma)[7]、阳埠(垇子下)岩体(461 Ma)[9]。可见,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岩均可成矿(表 1)。

    表  1  华南主要稀土成矿花岗岩年龄表
    Table  1.  Major mineralizing parent rocks ages in South China
    地质时期 岩体 地理位置 锆石年龄/Ma 测年样品 资料来源
    燕山期 武平 福建西南与广东东北交界 161,113 黑云母花岗岩、含石榴石花岗岩 [13]
    柯树北 江西信丰-安远县 153,160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14]
    黄埠 江西全南县 165 正长岩 [15]
    弹前 江西上犹县 167,150 黑云母花岗岩 项目组待发表
    牛坑 江西龙南县 168 黑云母花岗岩 作者待发表
    足洞 江西龙南县 168 白云母钾长花岗岩 作者待发表
    韩坊 江西赣县-信丰县 445,170 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 [8]
    寨背 江西全南县 172,173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15]
    桂坑 江西会昌县、福建武平县交界 182,94 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4]
    陂头 江西全南县 186 钾长花岗岩 [16]
    白水寨 江西全南县 187 花岗斑岩 项目组待发表
    花山-姑婆山 广西 160~163 石英二长岩、黑云母花岗岩 [17]
    印支期 清溪 江西赣县 229,227 黑云母花岗岩 [5]
    黄坊 福建连城县 233 黑云母花岗岩 项目组待发表
    黄沙 江西赣县 242 花岗岩风化壳 [6]
    加里东期 三标 江西安远-寻乌县 384,432 流纹斑岩、黑云母花岗岩 [4]
    安西 江西信丰县 416,423 黑云石英二长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18]
    宁化 福建宁化县 448 黑云母花岗岩 [19]
    龙舌 江西信丰县 457 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壳 [7]
    阳埠 江西赣州市 461 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壳 [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完整的风化壳剖面中稀土元素常出现分异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稀土元素总量(ΣREEs)在风化壳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可归纳为四大类(见图 2a):①弓背式,分为正常式和浅伏式;②喇叭式,分为深潜式和表露式;③波浪式;④直线式[10-12]。在风化壳剖面中(见图 2b),各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不一,但仍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①轻稀土、重稀土具有分层性,可分为重稀土下部相对富集和重稀土上部相对富集两种形式;②具有系统、互补的Ce正异常和负异常。

    图  2  (a)风化壳剖面中ΣREEs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文献[10-12]修编);(b) 风化壳层结构示意图(据文献[10])
    Figure  2.  (a)The diagram of ΣREEs content change in granitic

    基岩中稀土矿物(稀土独立矿物和含稀土矿物)的存在与否,对稀土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迁移、富集有着重要的影响。稀土矿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配分模式及矿物自身的抗风化能力均存在差异,随着风化作用的持续进行,易风化的载稀土矿物(包含稀土矿物和含稀土的造岩矿物)不断解体并释放出REEs,释放出的REEs部分通过淋滤作用在风化壳中发生迁移、富集,部分随地表水、地下水流失。一些难风化的稀土矿物在风化残积中逐渐富集。也有一些稀土载体矿物(如褐钇铌矿)的抗风化能力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可在残坡积砂矿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并存[20]。稀土矿物的REEs含量和配分类型主要取决于REEs在矿物/熔体中的分配系数,其次还与熔体中REEs的浓度、氧逸度、温度和压力等有关。因此,不同成因、不同来源的稀土副矿物中的REEs含量、配分类型、同位素组成不尽相同[21],也可以导致风化壳中REEs含量和配分类型存在较大差异。

    (1)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是离子相REEs的重要载体。但黏土矿物能否引起REEs的分异?有学者认为风化壳中黏土矿物的带状分异是引起REEs分异的关键因素[22]。但是实验研究指出,黏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并不是稀土分异的主要原因[23]

    (2)pH值:风化壳剖面中介质的pH值自上而下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H值对风化过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REEs的吸附或脱附、迁移和富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酸性条件下REEs容易从黏土中移出,中性或碱性条件下REEs沉淀,由于重稀土元素(HREEs)迁移速度大于轻稀土元素(LREEs),随着介质pH值的升高,各稀土元素在风化壳剖面的不同层位沉淀富集,而且随着风化淋滤程度的加深,各元素富集带不断向下迁移,导致REEs分异程度不断增大[24]

    (3)氧化还原条件(Eh值):直接受到Eh影响的是变价的稀土元素,最为典型的是Ce。Ce3+很容易被氧化为Ce4+,形成稳定的方铈石(CeO2)而与其他REEs分离[25]

    (4)有机质及微生物:风化壳剖面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改变风化壳介质的pH值,影响稀土元素的迁移,也可以直接与稀土离子络合或螯合,对风化壳中REEs的活化迁移和分异产生积极的影响[26]

    目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分布区,年平均气温在18~21℃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2000 mm,主要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区内物理、化学、水文和生物条件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长期强烈的风化淋滤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容易使稀土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在风化壳内重新分布,直至随地表、地下水彻底流失。

    一般认为,离子吸附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多在160~400 m,相对切割深度多在30~100 m,地势起伏度在100~300 m。随着更多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海拔相对较高的丘陵区也能成矿,如江西定南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海拔主要在300~800 m之间,相对切割深度在100~200 m。但是,局部地形地貌的差异程度,不仅影响着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也影响矿体的发育和保存,同时也因为影响到地表、地下水的迁移方向而影响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所以,地形地貌是非常重要的成矿条件,也是至关紧要的找矿标志。

    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的评价与勘查,虽然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不断有新的改进,其中最为突出的技术改进是采用洛阳铲代替浅井和小圆井。按照传统的做法和勘查规范,浅井和小圆井是主要的勘查技术手段,但也存在进度慢、深度小、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而洛阳铲的使用不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显著地加大探测深度,增加资源量,避免了因探井挖不穿风化壳而导致矿体圈不全的现象出现。尤其是对于风化壳厚度在10 m以上的矿区,洛阳铲的优势更加明显。此外,野外快速分析测试技术的改进[27]、矿体圈定方法的改进[28]、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的改进[29],对查明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赋存规律和资源储量、合理选择开采方式以及环境保护都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切实有效的。

    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经历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出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30],目前政策层面上是禁止池浸,限制堆浸,鼓励原地浸出。显然,原地浸出工艺的普及与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搬山运动式”的采矿方式,在根本上改变了矿山开采的理念,与砂岩铀矿的原地浸出技术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地浸出方式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对表观地质环境的破坏,而且能够提高稀土资源的回收率,使得原先被圈定在矿体之外的“表外矿”、“低品位矿”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开采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众的关注度非常高,但无外乎“私挖乱采”、“越界开采”、“环境污染”、“超指标开采”、“走私严重”等表面现象。实际上,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存在的问题还不只是矿政管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包括资源储量不明、产能膨胀、地方保护主义、国际政治深度介入等多方面的问题。以资源储量不明为例,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探明了一批矿产地,随后由于市场不景气等原因而长期停止了地质勘查工作,使得探明资源储量消耗过快,新增资源量不能满足现有产能的增长,尤其是2011年稀土矿产品的大涨价导致稀土采矿呈遍地开花之势;另一方面,南方各省的私挖乱采现象也证明了稀土资源的确普遍存在。但是,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究竟分布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大的资源量,究竟有哪些已经被盗采开采或者哪些有可能被私挖乱采,则还是一个未知数。这需要开展地质工作才能查明资源储量,才能有的放矢地加强监管,才能通过合理地设置矿业权、通过统筹分配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来抢救性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才能主动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对于采矿方式,也不是没有问题。原地浸出作为当前主要的采矿手段得到了鼓励和推广,但也存在隐患,如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浸出后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而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等问题。

    显然,合理地评价资源储量、优化开采利用方案、加强矿政管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管理层面的工作之外,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只有查明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查明资源,或者即使在资源储量不明、未开展系统地质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提出加强矿政管理的预案。目前对风化壳中稀土分布、迁移规律的研究,所采用的稀土含量多为稀土全相,反映的是稀土总量的分布规律。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只有离子相的稀土元素才是真正的“矿物质”,才是开采回收的对象,才具有经济价值。虽然风化壳中离子相占绝大多数,但与全相的稀土含量和配分类型仍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离子相含量偏低的情况下,两者差异更大。因此,只有查明风化壳中离子相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才能反映成矿元素贫化与富集的基本规律。当前,这一工作做得还不够。

    现行的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修改。尤其是当前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种的管理,仅仅区分为轻稀土、重稀土和中稀土三大类,有的只分出轻稀土和重稀土,甚至不分轻重。实际上,不同的稀土元素价格相差甚大,即便是同为重稀土或中稀土的不同元素,其在风化壳中的含量、赋存状态也是显著不同的,如果不加以区分,会漏掉矿体。以往采用“配分”的办法来反推各个元素的存在与否及其含量高低,而现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试技术非常成熟,可以很方便地精确测定每个稀土元素的含量。因此,目前完全有可能、也完全有必要通过实测每个稀土元素的含量来圈定不同稀土元素的矿体,进而分别计算各个元素的资源储量,再综合评价整个矿区的经济价值。

    修订现行的“勘查规范”,相关的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需要慎重,但不能等待下去。

    除了“勘查规范”中规定的储量计算方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妨借鉴国内外经验,采取多种手段计算各个矿区的资源储量。由于稀土资源种类较多,不同元素的市场价格变化很大,现有的工业指标难以反映实际地质情况,造成表外矿实际在产而表内矿可能无法利用的反常现象。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资源储量计算方法,采用与市场价格直接关联的动态计算方法。即:在查明风化壳基本地质特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成本确定盈亏平衡点,再综合考虑利润率等指标确定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进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圈定矿体,计算资源储量,为开采方案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近5年来市场价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各个企业成本的变化情况,根据矿体的地质特征,提出不同的矿体圈定方案,求得不同的资源量,进而制定多种开采利用方案。这样无论是在市场稳定还是在极其动荡的状况下都能应对自如,不至于涨价时一哄而上,降价时一哄而散。需要指出的是,矿区勘查阶段和矿山生产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与市场价格、企业成本实时挂钩的动态储量计算方法,显然更适合于矿山生产过程,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进一步改进开采方式,重点研究原地浸出技术中的各个参数,建立合乎环保要求的指标体系,既充分利用资源又对环境效应和地质灾害问题防患于未然。原地浸出技术虽然看似简单,但掌握不好既无法回收稀土又严重破坏环境,因此有关部门和企业一直在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原地浸出技术。鉴于技术的保密性,不同企业之间还难以互相公开,主管部门也没有提供一整套技术指标(包括:浸出液的配方、注液孔的密度、导流坑道的坡度、矿体底板的透水性等)。这些技术参数一方面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但也需要从各个矿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试点和实验来确定,如风化壳的厚度、坡度,花岗岩的岩性,断裂裂隙的发育程度,稀土元素的种类等都是影响原地浸出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向全世界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轻稀土和几乎全部的重稀土资源,但并没有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相应的权益,被称为“黄金买了个白菜价”。一方面说明中国稀土在矿山生产、冶炼分离和产品加工等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某些领域居于世界前列,但高端产品仍然受制于人,类似于“钆喷酸葡胺”(即医疗影像检查所用的造影剂)这样的民用产品也还需要进口,出口一吨钆与进口一吨钆产品的差价达数百倍,而钆主要来自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因此,今后要延伸稀土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需要对每个矿区的最终产品加以研究,从而为开采总量指标的界定或原地储备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界中15个稀土元素往往成组存在,在成矿过程中也往往一起迁移、聚集或者分散。因此,人们将15个稀土元素作为一个“矿组”看待而很少进一步探究单个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甚至把原始花岗岩中的稀土元素配分当成了最终稀土产品的“配分”。实际上,风化过程中Ce和Eu属于变价元素,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完全有可能与其他稀土元素“分离”,导致聚散不同步。因此,对于每一个稀土矿区,最终产品应该是何种矿产品,并没有深入研究。有时需要将稀土元素分离、提纯,但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不需要提得那么“纯”。目前仅仅把稀土矿山的产品定位在稀土氧化物和碳酸稀土,说明对当前应该从离子吸附型矿床中获得什么样的矿产品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将重稀土也当作一般的“稀土氧化物”出售,既没有获得经济效益又浪费了资源。

    随着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开采开发方式的改变,原地浸出成为采矿手段的主流,带动了对离子吸附型矿床本身的地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重新认识,对风化壳发育深度、成矿母岩类型、元素迁移富集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分布范围趋于扩大,不仅华南六省(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都有,甚至东南亚国家(老挝、缅甸、泰国等)可能也有,因此今后可注意周边国家稀土地质找矿的新动向。对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尽快查明资源储量,另一方面需要及时修订相关的勘查规范和管理办法,通过改进勘查、开发和监管的技术手段来加强矿政管理,实现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利益保护多赢。

  • 图  1   中国稀土矿床成矿远景区(据文献[3])

    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logenetic prospective provinces of rare earth ore in China

    图  2   (a)风化壳剖面中ΣREEs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文献[10-12]修编);(b) 风化壳层结构示意图(据文献[10])

    Figure  2.   (a)The diagram of ΣREEs content change in granitic

    表  1   华南主要稀土成矿花岗岩年龄表

    Table  1   Major mineralizing parent rocks ages in South China

    地质时期 岩体 地理位置 锆石年龄/Ma 测年样品 资料来源
    燕山期 武平 福建西南与广东东北交界 161,113 黑云母花岗岩、含石榴石花岗岩 [13]
    柯树北 江西信丰-安远县 153,160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14]
    黄埠 江西全南县 165 正长岩 [15]
    弹前 江西上犹县 167,150 黑云母花岗岩 项目组待发表
    牛坑 江西龙南县 168 黑云母花岗岩 作者待发表
    足洞 江西龙南县 168 白云母钾长花岗岩 作者待发表
    韩坊 江西赣县-信丰县 445,170 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 [8]
    寨背 江西全南县 172,173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15]
    桂坑 江西会昌县、福建武平县交界 182,94 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4]
    陂头 江西全南县 186 钾长花岗岩 [16]
    白水寨 江西全南县 187 花岗斑岩 项目组待发表
    花山-姑婆山 广西 160~163 石英二长岩、黑云母花岗岩 [17]
    印支期 清溪 江西赣县 229,227 黑云母花岗岩 [5]
    黄坊 福建连城县 233 黑云母花岗岩 项目组待发表
    黄沙 江西赣县 242 花岗岩风化壳 [6]
    加里东期 三标 江西安远-寻乌县 384,432 流纹斑岩、黑云母花岗岩 [4]
    安西 江西信丰县 416,423 黑云石英二长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18]
    宁化 福建宁化县 448 黑云母花岗岩 [19]
    龙舌 江西信丰县 457 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壳 [7]
    阳埠 江西赣州市 461 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壳 [9]
    下载: 导出CSV
  • 王登红,王瑞江,李建康,赵芝,于扬,代晶晶,陈郑辉,李德先,屈文俊,邓茂春,付小方,孙艳,郑国栋.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地质,2013,40(2):361-37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IZI201302002.htm

    Sanematsu K, Murakami H, Watanabe Y, Duangsurigna S, Vilayhack S. Enrichme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in granitic rocks and their weathered crust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Laos [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2009,60(11/12): 527-558.

    袁忠信,李建康,王登红,郑国栋,娄德波,陈郑辉,赵芝,于扬.中国稀土矿床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1-116.
    孙涛.新编华南花岗岩分布图及其说明[J].地质通报,2006,25(3):332-33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QYD200603002.htm
    于扬,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许建祥,张家菁,曾载淋.赣南印支期清溪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含矿性评价[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36(3):413-42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GYK201203016.htm
    郑国栋,李建康,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芝.赣南吉埠黄沙岩体的锆石U-Pb法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岩矿测试,2012,31(4):711-715.
    孙艳,李建康,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江西新丰桐木稀土矿区龙舌岩体的成矿时代及成矿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36(3):422-4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GYK201203017.htm
    李建康,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江西赣县韩坊岩体的成岩时代及成矿条件分析[J].岩矿测试,2012,31(4):717-72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KCS201204030.htm
    赵芝,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许建祥,张家菁,曾载淋.赣南加里东期阳埠(垇子下)岩体的锆石年龄、构造背景及其含矿性评价[J].岩矿测试,2012,31(3):530-53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KCS201203030.htm
    张祖海.华南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J].地质找矿论丛,1990,5(1):57-7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ZK199001005.htm
    白鸽,吴澄宇,丁孝石.南岭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床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R].北京: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1989.
    池汝安,田君,罗仙平,徐志高,何正艳.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基础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3(4):1-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YS201204003.htm
    于津海,赵蕾.武平岩体[M]//周新民主编.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27-644.
    杨永革.柯树北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的建立及构造环境分析[J].江西地质,2001,15(1):22-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DZ200101004.htm

    Li X H, Chen Z G. Jurassic gabbro-granite-syenite suites from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E China: Age, origin,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3(45):898-921.

    陈培荣,周新民,张文兰,李惠民,范春方,孙涛,陈卫锋,张敏.南岭东段燕山早期正长岩花岗岩杂岩的成因和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4,34(6):493-50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XK200406000.htm
    朱金初,张佩华,谢才富,张辉,杨策.南岭西段花山-姑婆山侵入岩带锆石U-Pb年龄格架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6,22(9):2270-227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XB200609001.htm
    谢振东,杨永革.江西信丰安西岩体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江西地质,2000,14(3):172-1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DZ200003002.htm
    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闽西南清流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34(3):408-4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GYK201003016.htm
    包志伟.华南花岗岩风化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92(2):166-17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HX199202007.htm
    牛贺才,陈繁荣,林茂青.岩浆成因重晶石、萤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学报,1996,16(4):382-28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WXB199604008.htm
    宋云华,沈丽璞.江西某酸性火山岩风化壳中黏土矿物及其形成条件的讨论[J].矿物学报,1982,2(3): 207-213.
    杨岳清,胡淙声,罗展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矿床地质研究所分刊,1981(1): 102-118.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J198100009007.htm
    马英军,霍润科,徐志方,张辉,刘丛强.化学风化作用中的稀土元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 87-9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JZ200401012.htm

    Middelburg J J, van der Weijden C H, Woittiez J R W. Chem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mobility of major,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during weathering of granitic rocks [J].Chemical Geology,1988,68(3-4):253-273. doi: 10.1016/0009-2541(88)90025-3

    陈炳辉,刘琥琥,毋福海.花岗岩风化壳中的微生物及其对稀土元素的浸出作用[J].地质论评,2001,47(1):88-9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200101017.htm
    王登红,屈文俊.当前地质找矿工作的某些新动向与岩矿测试的新贡献[J].岩矿测试,2013,32(4):532-53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KX201708073.htm
    邓茂春,王登红,曾载淋,张永忠,赵芝,邹新勇,陈斌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圈矿方法[J].岩矿测试,2013,32(5):803-8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KCS201305023.htm
    赵汀.克里格法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资源评价中的运用[R].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13.
    丁嘉榆.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的历史回顾——纪念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建所60周年[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3(4): 14-1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YS201204004.htm
图(2)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99
  • HTML全文浏览量:  307
  • PDF下载量:  3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8-15
  • 录用日期:  2013-08-19
  • 发布日期:  2013-09-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